自3月全球股市大瀉,其後收復大部份失地後,我們留意到市場表現和實質經濟之間存在一些分歧:經濟衰退加深,但股市仍然堅挺;中國內需正在復蘇,但外圍壓力持續;投資者在買入,內部人士在賣出等。
- 分歧1:華爾街與大街。標普500指數在50天之內大幅上升了42%,但這並非估值便宜或經濟數據樂觀的緣故,而是聯儲局無限量化寬鬆所致。目前股市估值偏高,市場的盈利預測似乎反映了過於樂觀的復蘇預期,因此我們對市場表現看法審慎。
- 分歧2:中國及海外疫情。中國疫情爆發時間早於歐美,疫情亦比西方國家更早受控。因此,外需很大機會持續疲弱,在政策支持下內需則相對堅挺。
- 分歧3:中國內需與外需。近期經濟數據顯示,中國內需的復蘇情況勝外需。製造業PMI連續兩個月下跌,而非製造業PMI則進一步上升。建築業活動指數連續三個月上升,達至60.8,而新出口訂單指數則回落至35.3。
- 分歧4:投資者買入,內部人士賣出。5月份美國上市公司作出大規模配股或減持(多於600億美元)。過去一兩星期,香港亦出現配股集資潮,至少六家公司配售新股,集資200億港元。公司這種行為向投資者釋出一個訊息:估值已不便宜,管理層對業務展望亦比較謹慎。
- 分歧5:增長股與價值股。年初至今,互聯網等增長股跑贏金融及能源等價值股。兩類股份之間的估值差距擴大至十年新高。不過,投資者憧憬經濟活動反彈,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股份如周期價值股,短期內或補漲。跑贏大市的增長股則面臨獲利回吐的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