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增长与调结构,如同双重变奏。经济下行期,两个主题的矛盾愈来愈明显。逆全球化的右翼民粹主义升温,逐渐解构了一百年来的全球经济运行逻辑。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最重要的供应链节点,明显受到外部冲击,全球贸易活动的收缩,拖累全球经济复苏。不过,环顾全球,负利率趋势蔓延,在追逐收益率的推动下,中国资产对于外资依然颇具吸引力。全球货物贸易与资本流动的变局,将是未来市场的长期主题。
- 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双重变奏。中国思想界一直存在“双重变奏”,即启蒙与救亡,两者最不相容的地方在于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的根本矛盾。在当今中国经济当中,调结构是启蒙;保增长是救亡。在经济下行以及内外部矛盾压力叠加之下,调结构与保增长之间便需要做出权衡。由于中国潜在增速下行,保增长就可能徒劳无功、勉为其难。重要的是,过于强调GDP的增长速度会恶化我们的结构性指标,将中国拖回到依赖国有经济和传统经济的老路上,也将导致宏观杠杆率的恶化。可见,过于追求速度的旋律,就会压制调结构的主题。
- 中等收入陷阱:民粹经济政策的宿命。拉美国家特别是阿根廷、巴西、智利等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长期处于中等水平,无法进入高收入行列。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,拉美现象之所以发生,真正的原因不是这个人为界定的阈值,而是这些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实行左翼民粹经济政策之故。民粹的本质是分你我,将一个社会分为互相排斥的两个阵营——“善良的人民”和“腐败的精英”。民粹主义普遍具有反精英、反建制、排斥差异、否定多元主义的特点。传统按左右来划分经济思想的框架,已无法解释民粹主义经济政策的特征。如今,民粹主义与经济右派思想结盟,已发生在美国、英国这两个长期对民粹免疫的国家之中,我们正面临右翼民粹百年来首次登上舞台的情况。冷战后一整套政治和经济逻辑都开始失去其解释力。基于英美在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大国地位,理解英美右翼民粹的未来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,它将在五年或更长的时期持续影响全球的政治、经济和贸易格局。
- 货物贸易与资本流动的变局。货物贸易变化的端倪已出现。中国产品失去美国市场的份额,一定程度上拖累出口制造业的投资和生产。而由于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产业链上的重要地位,进而导致整个贸易供应链的解体和重构。贸易活动的收缩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,这一趋势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,直到另一条具有规模效应的贸易供应链出现。如今负利率已经成为德国、日本、瑞士、瑞典等经济体货币政策操作的新常态,更有向其他经济体蔓延的趋势。但是,中国、美国、印度、澳洲等主要经济体还没有进入负利率区间。这种收益率的落差将导致资金跨境流动的深刻变化。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,中国资产不论是债券资产还是权益资产,都具有全球吸引力。在加大金融对外开放的背景下,海外投资者特别是养老金、保险公司、信托公司等长线机构投资者,在追逐收益率的驱动下,可能进一步加大中国资本市场的配置。中国依然是一个对国际资本有很高吸引力的国家。从这个角度讲,中国资产具备配置价值的观点是成立的,这也是能持续若干年的主题。